
期刊简介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同意《齐鲁医学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文件,并确定了《精准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刊载精准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葛均波院士、詹启敏院士及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代谢中心主任)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青岛大学医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新生教授及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担任杂志的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董蒨教授担任杂志总编辑。
《精准医学杂志》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对学术评价有哪些影响?
时间:2024-11-19 14:59:25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是学术评价中常用的两个指标,对学术评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
衡量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影响因子反映了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通常来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在其所属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也更受认可。被引频次则直接体现了论文被其他学者关注和引用的情况,较高的被引频次意味着该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对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助力学者声誉与地位提升: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或拥有较高被引频次的学者,往往会在学术界获得更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进一步推动其学术事业的发展。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高影响因子期刊和被引频次高的论文更容易吸引其他学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者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引用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
评估学术机构和科研项目绩效: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也常被用于评估学术机构和科研项目的绩效。学术机构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其教师和研究人员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被引频次来体现;科研项目的成果质量和影响力也可以通过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和被引情况来衡量,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研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消极影响
学科差异导致评价不公: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引用习惯存在差异,一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能更容易被引用,导致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学科则可能相反。
引发片面追求数量的不良导向:对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追求高指标而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忽视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容易发表但质量不高的期刊,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如自我引用、互相引用等,从而扭曲了学术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
无法全面反映学术贡献: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只是从引用的角度来评价学术成果,不能完全反映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学术贡献。有些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可能需要时间来被学术界广泛认知和引用,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短期内可能并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却对学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仅依靠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学术成果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