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同意《齐鲁医学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文件,并确定了《精准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刊载精准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葛均波院士、詹启敏院士及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代谢中心主任)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青岛大学医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新生教授及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担任杂志的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董蒨教授担任杂志总编辑。

  《精准医学杂志》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如何简化医生评职称的流程?

时间:2024-12-03 17:39:29

简化医生评职称流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材料准备环节


整合申报材料

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开发一个专门用于医生职称申报的电子平台,整合医生个人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证书、执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科研成果、教学经历等相关材料。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医院内部系统与该平台进行数据对接,自动上传如执业年限、在院工作期间的手术量、门诊量等工作数据,减少人工收集和整理材料的繁琐过程。减少重复提交材料:与教育部门、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对于医生的学历学位证书等已有信息,在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共享来避免医生重复提交。比如,医生在提交硕士或博士学位相关材料时,平台可以直接从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无需医生再提供纸质证书或复印件。

明确材料要求

简化材料清单:梳理并简化职称评审所需材料清单,去除一些非必要的证明材料。例如,对于在同一医院连续工作多年且职位没有重大变化的医生,不需要每次都提供医院组织结构证明等无关紧要的材料。同时,明确各项材料的格式和标准,如科研论文要求提供发表期刊的名称、刊号、发表时间等关键信息,避免因要求不明确导致医生反复修改材料。提供材料模板和示例:为医生提供申报材料的模板,包括个人简历、工作总结、科研成果介绍等内容的模板格式。同时,提供优秀申报材料示例,让医生清楚了解如何高质量地准备材料。例如,在科研成果介绍部分,通过示例展示如何清晰地阐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该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二、评审标准设定方面


优化考核标准

突出临床工作重点:调整评审标准,加大临床工作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例如,对于临床医生,重点考核其在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表现。可以通过建立患者反馈系统,收集患者对医生治疗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将这些数据作为重要的评审依据。同时,适当降低科研论文等非临床指标的占比,避免医生为了职称评审而过度追求科研成果,忽视临床工作。

量化工作业绩指标:将临床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比如,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制定手术科室医生的手术成功率、非手术科室医生的疾病治愈率等具体量化指标。对于急诊医生,可以考核其在紧急救治中的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等指标,使评审标准更加客观、具体,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设置科研要求

评审科研要求:根据医生的岗位性质和专业方向,分类设置科研要求。对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降低对基础科研的要求,更加注重临床科研成果,如临床病例分析、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而对于从事科研教学为主的医生,可以适当提高基础科研的要求。例如,临床一线医生可以通过撰写高质量的临床病例报告来满足部分科研要求,科研型医生则需要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成果,如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申请科研专利等。

认可多种科研成果:除了传统的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认可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例如,将医学科普作品、临床诊疗指南的参与制定、医疗技术推广应用等纳入科研成果范畴。对于那些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科研条件有限的医生来说,他们撰写的高质量医学科普文章,能够有效地向群众传播医学知识,也应视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给予适当的认可。

三、评审流程操作方面


优化评审组织

建立专业评审小组:按照不同医学专业领域建立专门的评审小组,确保评审专家对参评医生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例如,成立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不同专业的评审小组,每个小组的专家成员由该领域的资深医生、医学教育专家和科研专家组成。这样在评审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医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工作成果和专业能力。

动态调整评审专家库:定期更新评审专家库,淘汰那些存在利益冲突、评审不公正或专业知识老化的专家。同时,吸收年轻有为、专业知识新颖的医生加入评审专家队伍,保证评审专家队伍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例如,每年对评审专家进行一次考核,根据其参与评审的质量、专业知识更新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专家进行调整。

简化评审程序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梳理评审流程,去除一些形式主义的环节。例如,减少一些层层上报、多级审核但实际意义不大的环节。可以建立医院内部的初审小组,对医生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通过后直接提交给上级评审机构,减少中间流转环节,提高评审效率。

缩短评审周期:合理安排评审时间,缩短整个评审周期。例如,明确规定每个评审阶段的时间节点,从医生提交申报材料到初审、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都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在线评审系统,加快材料传递和专家评审的速度,让医生能够及时得到评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