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同意《齐鲁医学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文件,并确定了《精准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刊载精准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葛均波院士、詹启敏院士及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代谢中心主任)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青岛大学医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新生教授及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担任杂志的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董蒨教授担任杂志总编辑。
《精准医学杂志》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时间:2024-12-06 10:41:35
多数发热尤其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的发热,其临床经过大致可分三个时相,每个时相有各自的临床和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发热的第一时相是中心体温开始迅速或逐渐上升,快者约几小时或一昼夜就达高峰;慢者需几天才达高峰,称为体温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此期许多病人自感发冷或恶寒,并可出现“鸡皮”和寒战、皮肤苍白等现象。皮肤苍白是皮肤血管收缩使血流减少所致。由于浅层血液减少,皮温下降并剌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时自感发冷,严重时出现恶寒。在此同时经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又引起皮肤竖毛肌的收缩,故出现“鸡皮”。寒战则是骨骼肌的不随意周期性收缩,是下丘脑发出的冲动,经脊髓侧系的网状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通过运动神经传递到运动终板而引起的。皮肤温度下降由冷感受器传入信息也是引起寒战的一个因素。故此期又可称寒战期。此期是因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唤起的调温反应,故热代谢的特点是散热减少和产和产热增多,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上升。是故当病人感到发冷或恶寒时,中心温度其实已上升了。
寒战在诊断上有参考意义。反复寒战超过一天可能是疟疾或菌血症。在传染病过程中,再次发生寒战,是传染原侵入血流的信号,但寒战不限于传染病。
二、高峰期
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称为高峰期或热稽留期(fastigium)。此期病人的皮肤颜色发红,自觉酷热和皮肤干燥,其中心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故下丘脑不再发出引起“冷反应”的冲动。除寒战及“鸡皮”现象消失外,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血温上升也有舒血管作用;浅层血管舒张使皮肤血流增多,因而皮肤发红,散热也因而增加。由于温度较高的血液灌注提高了皮肤温度,热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中枢,故产生酷热感。高热使皮肤水分蒸发较多,因而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高峰期持续时间不一,从几小时(如疟疾)、几天(如大叶性肺炎)至一周以上(如伤寒)。本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波动也可较大。
三、退热期
退热期(stadium decrementi或defervescence)中因发热激活物在体内被控制或消失,EP及增多的发热介质也被清除(LP主要自肾脏清除),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乃回降到正常水平。由于调定点水平低于中心体温,故从下丘脑发出降温指令,不仅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还可引起大量出汗,故又称出汗期,由于皮肤比较潮湿。
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其是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本期的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直至与已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热的消退可快可慢,快者几小时或24小时内降至正常,称为热的骤退(crisis),慢者需几天才降至正常,称热的渐退(lysis)。
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过程持续时间与体温升高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将这些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曲线图(即所谓热型),可以发现有不同热型。为什么许多发热疾病热型不一样,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长期积累的资料表明,一定的疾病具有其特殊热型,了解这些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