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同意《齐鲁医学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文件,并确定了《精准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刊载精准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葛均波院士、詹启敏院士及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代谢中心主任)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青岛大学医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新生教授及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担任杂志的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董蒨教授担任杂志总编辑。

  《精准医学杂志》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5大卫生职称申报禁忌,千万别踩!

时间:2025-05-09 17:54:48


卫生行业,高级职称评审是众多专业人士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关卡。然而,不少申报者由于对评审规则和细节的忽视,导致材料出现问题,甚至直接被拉黑,错失晋升机会。今天,就来详细说一说这 5 个千万不能碰的“死亡操作”。

操作不当之一便是材料的虚假编造。有些申报者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业绩成果、科研项目参与情况等方面弄虚作假。比如虚构一些并未参与的医疗项目,或者夸大自己在团队中的实际作用。评审专家都是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审核流程。一旦发现材料存在虚假信息,不仅本次评审必然失败,还会给申报者的个人信誉带来极大的损害,在行业内也会留下不良记录,可谓是得不偿失。

第二个容易踩雷的操作是材料的不完整性。高级职称评审所需的材料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证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继续教育记录、论文著作、科研成果、临床案例分析、教学经历证明以及工作业绩总结等。有些申报者可能因为粗心大意或者对要求理解不够透彻,遗漏了部分关键材料。例如,忘记附上某些重要培训的结业证书,或者在提交论文时没有将相关的发表证明一并附上。一份不完整的评审材料,就像一座缺少基石的大厦,难以通过评审的严格检验,会让评审专家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申报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材料格式的不规范也是一个常见的致命错误。评审机构通常会对材料的排版、字体、字号、行距、页码设置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有些申报者却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整理材料。比如,使用一些花里胡哨的字体或者不合理的排版方式,使得整个材料看起来杂乱无章,影响阅读体验。还有的申报者在装订材料时,没有按照顺序进行整理,导致内容混乱,评审专家在查阅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梳理,这无疑会给评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也降低了申报者在专家心中的印象分。

忽视材料的时效性同样是大忌。卫生行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评审材料中的各项内容也都有一定的时效要求。例如,继续教育学分的积累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发表的时间节点也需要符合相应的要求。如果申报者提交的材料中,有过期的证书或者不符合时间范围的学习经历、研究成果等,就会让评审专家质疑其专业知识的更新程度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影响评审结果。

一个要避免的操作是材料内容的空洞和缺乏针对性。有些申报者虽然准备了齐全的材料,但内容却泛泛而谈,没有突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比如在工作业绩总结中,只是罗列了一些日常工作内容,而没有深入分析自己在其中解决的关键问题、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学科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在论文写作上,也只是东拼西凑,没有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样的材料很难在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也无法体现申报者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是对自己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次全面检验,申报者一定要精心准备材料,避免上述这些“死亡操作”,以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在评审道路上顺利前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