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同意《齐鲁医学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文件,并确定了《精准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刊载精准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葛均波院士、詹启敏院士及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代谢中心主任)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青岛大学医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新生教授及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担任杂志的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董蒨教授担任杂志总编辑。

  《精准医学杂志》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每晚一片!止鼾新疗法达 3 期终点

时间:2025-05-20 16:59:49

打呼噜,这一看似平常却可能暗藏健康隐患的现象,常常被人们忽视。它不仅影响自身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对身边人的休息造成干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而如今,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一种潜在的“first-in-class”口服疗法在 3 期临床中达到了主要终点,这意味着在对抗打呼噜的道路上,我们或许迎来了新的曙光,每晚只需一片药,就有可能减轻这一困扰。

打呼噜在医学上被称为鼾症,其成因较为复杂。鼻腔、咽喉部的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等,都可能使呼吸道变窄,气流通过时产生共鸣引发打呼噜。同时,肥胖、睡眠姿势不佳、过度劳累、酗酒等因素也会导致或加重打呼噜的情况。长期的打呼噜可能会引起白天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存在一定关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在以往的治疗中,针对打呼噜通常采用多种方式。对于因鼻腔、咽喉部结构问题导致的打呼噜,手术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问题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是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通过面罩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保持气道通畅,然而,部分患者会因佩戴面罩不适或感觉憋气而难以坚持使用。口腔矫治器也是一种选择,但同样存在适应范围有限、佩戴舒适度等问题。

此次达到 3 期临床主要终点的潜在“first-in-class”口服疗法,无疑为打呼噜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这种口服药物如果能够成功上市,将为众多打呼噜患者提供一种更为便捷、易于接受的治疗方式。患者在每晚睡前只需服用一片药物,就能有望减少打呼噜的发生,提高睡眠质量,这无疑是众多患者的福音。

从医学研发的角度来看,“first-in-class”意味着该药物属于全新的作用机制类别,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其在 3 期临床中达到主要终点,说明在严格的临床试验设计和大量的样本验证下,药物的有效性得到了初步证实。当然,临床试验是一个严谨且分阶段的过程,虽然达到了主要终点,但仍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的安全性、长期效果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情况。只有在全面评估后,确保药物的获益大于风险,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市场,为广大患者服务。

这一研究成果的背后,是科研团队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他们深入研究打呼噜的发病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靶点,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尝试,才开发出这样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同时,这也离不开众多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的积极配合,他们以自身的勇敢和对健康的渴望,为医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对于广大打呼噜患者而言,这一消息无疑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然而,在期待药物上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调理。保持健康的体重、调整睡眠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和酗酒等,都是简单而有效的措施。即使未来这种口服药物投入使用,它也可能会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潜在“first-in-class”口服疗法在 3 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它让我们看到了解决打呼噜问题的新的可能,也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着这种药物能够早日完成所有临床试验环节,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为无数被打呼噜困扰的患者带来宁静的夜晚和健康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