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杂志

期刊简介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同意《齐鲁医学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更名为《精准医学杂志》”文件,并确定了《精准医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刊载精准医学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学杂志》国内公开刊号为CN 37-1515/R,是我国目前批准创办的第一份有关精准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杂志由青岛大学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办。葛均波院士、詹启敏院士及吕志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代谢中心主任)担任杂志的名誉总编辑。青岛大学医学部主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王新生教授及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担任杂志的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董蒨教授担任杂志总编辑。

  《精准医学杂志》关注国内外精准医学学科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旨在为精准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精准医学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栏目设置主要有述评、专家论坛、专家笔谈、专题研究报道、论著、经验介绍、摘要、综述、生物医学工程、病例报告及热点论坛等。


中药煮错第一步,药效全无太可惜!

时间:2025-04-30 12:01:17

在中医的世界里,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悠久的历史,为无数人带来了健康与希望。然而,你是否知道,中药的煎煮方法对其药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人在煎煮中药时,往往因为一些不经意的小错误,就让中药的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挥发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煎煮中药,避免那些常见的误区。

中药煎煮前的准备,是许多人容易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煎药之前,我们需要对药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一般来说,中药材在煎煮前需要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以便让药材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但是,这个浸泡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有些人喜欢将药材长时间浸泡,甚至隔夜浸泡,认为这样可以让药材更“软”,更容易煎出药效。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可能让药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对于那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藿香等,长时间浸泡会导致其有效成分挥发,降低药效。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煎煮中药的器具选择。很多人图方便,直接用铁锅或铝锅来煎药,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些金属器具容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可能影响药效,还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砂锅、瓦罐或者陶瓷锅来煎药,这些器具性质稳定,不会与中药发生反应,能够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煎煮中药的火候和时间,也是影响药效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中药煎煮需要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慢慢煎煮。这样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药液中,同时又不至于因为火候过大而破坏药材的组织结构,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至于煎煮的时间,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或者药方上的说明来确定。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长时间地煎煮中药,特别是对于那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更应该严格控制煎煮时间,以免药效挥发。

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那就是加水的量。很多人在煎药时,总是凭感觉加水,结果要么加得太多,导致药液过于稀释,药效不足;要么加得太少,导致药材无法充分煎煮,有效成分无法完全析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药材的多少和煎煮的次数,以及药方上的要求,准确地计算出加水量。一般来说,第一次煎煮时加水量要稍微多一些,以便让药材充分吸水膨胀;第二次及以后的煎煮,加水量则可以适当减少。

还有一些人在煎煮中药时,喜欢加入一些其他的辅料,如红枣、枸杞等,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药效或者改善口感。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 always 可行的。因为不同的药材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些辅料可能会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效。所以,在加入辅料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或者药师的意见,确保不会对药效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来说说中药的服用方法。很多人在煎好中药后,就直接趁热喝下,认为这样可以让药效更好地发挥。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有些中药需要温服,有些则需要凉服,具体要根据药方上的说明或者医生的嘱咐来确定。同时,在服用中药时,也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都对其药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煎煮技巧和方法,才能让中药的药效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走出中药煎煮的误区,让中药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